素材火翻译公司banner

栏目导航

网站导航

新华网太原9月22日电 题:三探太原城的“锦绣”之秘


新华网记者 金佳绪


太原,古称并州,建城已有2500多年,遗迹众多、气脉悠长,史上也曾“山光凝翠,川容如画”。一段时期内,由于能源重化工云集,加之干旱少雨、治理乏力,使太原产业畸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一度缺林少绿,有河皆污,成为这座城市的最大的发展短板、民生短板。

没有绿水青山,就没有金山银山。近年来,太原主动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局,以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核心,推动生态质量持续改善。不久前,太原市入围“202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候选城市名单。

目前,太原生态保护工作怎么样?记者跟随中华环保世纪行2020宣传活动采访团,通过汾河治理工程、土壤修复治理、废旧矿山绿化改造项目等,实地感受太原城的“锦绣”之变。

山西汾河太原城区晋阳桥段风光。新华网 金佳绪 摄

看水——感受“母亲河”之变

汾河是黄河第二大支流,是山西第一大河,纵贯6市45县,绵延716公里汇入黄河,哺育着山西四分之一的人口,被誉为山西的“母亲河”。

“汾河流水哗啦啦,阳春三月看杏花。”这首脍炙人口的山西民歌,唱的正是汾河两岸的秀丽风光。

9月21日,在位于太原市的汾河治理三期工程可以看到,河面广阔波光粼粼,河岸青草丛生绿意盎然,河道中央正在训练的赛艇人和天空的结队飞过的水鸟相映成趣,满是一幅生动和谐的动人画面。若不是从工作人员处看到治理前的汾河照片,很难与当时枯水断流、乱石密布的景象相连。

张同良是环卫公司的一名员工,采访团到达时正在汾河岸边清理擦拭栏杆。“我就是这个地方的人。”他说,“现在河水治理好了,环境好了,来这里的游客也越来越多,在这里工作时看着人们来来往往心情也好了。”

太原市汾河景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张平国介绍,在汾河一、二期治理的基础上开展的汾河治理三期工程总投资31.9亿元,于2019年6月建成,主要任务是城市防洪、蓄水美化、游船通行、为城市搭建景观平台等。

今年6月,随着汾东污水厂改造工程完工投运,太原市实现了建成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使得汾河太原段水质显著改善,三个国考断面全部达标。

据了解,为了更好落实“让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等重要要求,汾河生态修复治理四期工程已经启动,将恢复汾河太原城区段湿地生态系统,推动实现汾河太原城区段全流域生态治理的目标,不断增强太原的吸引力、影响力,增强太原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太原市原煤气化工厂区污染土壤异位修复项目现场。新华网 金佳绪 摄

看土——污染土壤这样“解毒”

相较于水污染和空气污染,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累积性、地域性、长期性等特点,被称作“看不见的污染”。污染一旦发生,治理修复的难度大、周期长、成本高。如何为受污染土壤“解毒”,是太原市非常重视的问题。

太原市原煤气化工厂区污染土壤异位修复项目属于太原煤气化有限责任公司停产搬迁后场地污染治理项目,工程量约为35万m³污染土和8.7万m³建筑垃圾。

在项目场地内,最显眼的就是占地8100㎡用来存放污染土壤的充气膜大棚和巨大的热脱附设备。

项目技术负责人牛敏丽介绍,根据污染物浓度不同,分别采用常温解吸、异位热脱附、填埋场覆土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渣块冲洗等修复技术。

“目前,热脱附设备正在处于调试期。调试完成后能够预计可以每小时处理20到30吨的中度污染土壤,设备可以24小时不间断运行。”牛敏丽说,“整个处理工艺无污染气体、废水排放,可以有效防止二次污染。”

处理好土壤污染,需要的不只是设备,还要靠政策、立法等多方面协同发力。

据了解,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颁布实施以来,山西省出台了《山西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太原市也出台了相关工作方案和行动计划,市政府与各县(区)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完成了对土壤污染重点监管企业的排查工作等。

太原西山玉泉山城郊森林公园一景。新华网 金佳绪 摄

看树——从废矿山到“大花园”

水的命脉在山,山的灵魂在树。在支离破碎的黄土高原上种树已不是易事,让早已千疮百孔的废旧矿山恢复生态、重新披上绿装,听起来更像是“天方夜谭”。

面对如此“史诗级”难度的任务,山西人民铆足干劲儿发起挑战。位于太原市万柏区圪僚沟村的玉泉山公园就是一个生动范例。

玉泉山一带处于太原西山地区,原有石膏矿、采石场等矿产企业百余家,形成了200多处、近100万平方米的破坏面,生态环境十分恶劣,成为向城市输出粉尘、污水的一大污染源。

2009年,在太原市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建设相关政策支持下,复转军人张俊平“认养”了玉泉山,带领以退役军人为骨干的同事将自主创业盈利所得收入投入到改造废旧矿山、绿化美化荒山的艰巨任务中,开展了长达十余年的修复治理。

削坡、安装木栈道、打坑、铺设管道、背粪换土、背树种植、水网建设、路网建设……据森林公园负责人介绍,在修复治理过程中,有超过1000人的队伍吃住在山上。截至目前,山体破坏面、荒山荒坡治理已完成70%,7个大型垃圾场治理已完成5个,共栽植各种树木550余万株,修建园区各类道路105公里,部分时段和景点已向社会开放。

“我们的祖辈都是靠挖矿开山取石为生,把这里挖成了‘白癜风’,挖成了垃圾场,挖成了穷山恶水,没有人愿意来。”常春生是圪僚沟村原党支部书记,也是一名退伍老兵,亲历了玉泉山之变。

常春生说,“开始建公园后,我们的村民告别了又脏又不安全的矿山。修通了四纵四横的公路,引进了四趟公交线路,我们圪沟村还被太原市政府列为城边村改造的重点工程项目,交通方便了,环境优美了,发展机遇也来了,带来了人气、财气和运气,我们的老百姓不出村就可以做小买卖、开农家乐。”

从废矿山到绿意盎然的“大花园”,这个变化给了常春生极大的信心。他说,“我们相信未来的玉泉山会越来越好,我们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从太原到山西、从山西到全国,越来越多的“绿色故事”正在发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注入生态底色。

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责任担当,有“一茬接着一茬干”的持久努力,“花花真定府,锦绣太原城”的盛景可期可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