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日,在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性成果,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的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总结抗疫斗争经验,深入阐释完善我国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部署重点任务。
一、深刻理解公共卫生的重大价值与作用,不断增强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的紧迫感责任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卫生健康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论断新要求,深刻回答了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改革的理论渊源、本质特征、基本规律和举措路径,指明了事业前进方向。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及时果断作出重大决策、因时因势调整策略,同时就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预防控制重大疾病,保障人民健康安全、国家长治久安、民族永续发展和人类健康福祉进行了深刻思考和实践探索。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标志着我们党对公共卫生重大价值和作用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必须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而传染病始终是人民健康的重大威胁。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防疫机构,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控,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彻底改变了旧中国“大疫年年有”的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继续强调“预防为主”,指导加快公共卫生和应急体系建设,成功防范和应对了甲型H1N1流感、H7N9、埃博拉出血热等突发疫情,主要传染病发病率显著下降。但传染病对人民健康的威胁始终存在,重大公共事件风险从未远离,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再次敲响了警钟。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传染病和重大疫情对人类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破坏作用,强调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是预防控制传染病、维护国民健康的有力武器。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性迫切性,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为人民健康织紧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
疫情就是命令。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除夕夜,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迅疾开展应急检测。国家卫健委供图
保障国家总体安全,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必须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传染病特别是新发突发传染病既属于传统安全问题范畴,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又是重要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从总体国家安全观出发,将防控新发突发传染病作为生物安全的重大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和综合安全层面统筹谋划,整体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疾病控制不力、传染病流行,不仅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会受到重大影响,而且社会会付出沉重代价。”“像非典那样的重大传染性疾病,也要时刻保持警惕、严密防范”。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保持战略定力、沉着应对,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采取最严格、最全面、最彻底的防控举措,有力维护了国家安全、人民安全和大局稳定。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随时可能跃起的“灰犀牛”,我们必须高度警惕和防范,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统领,加快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时刻防范卫生健康领域各类重大风险,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建设健康中国,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健康根基,必须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家整体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国民健康都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维护人民健康,作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发布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党的十九大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特别强调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作出优先安排。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将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及时稳妥处置重大突发新发传染病作为重要目标和职责。今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并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越是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越是要充分估计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强化底线思维,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固优势,加快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不断提升人民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确保在风险可控范围内实现奋斗目标。
二、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坚决打赢常态下疫情防控歼灭战
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总结了我国的抗疫成就和基本经验,深刻指出:“这些成就的取得,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政治优势,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展现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对应对处置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性成果进行了初步总结。概括起来,一是坚持党对疫情应对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落实“党政主导、部门协作、动员社会、全民参与”的工作机制,实施依法科学精准防控。二是坚持预防为主,创造性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措施,辅以必要的社会管控措施。三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不惜代价、不计成本挽救每一位患者生命。四是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注重科研攻关和临床救治、防控实践相协同,加快推进检测试剂、疫苗药物、医疗装备、信息化设备等研发应用取得突破。五是将党的群众路线运用于防控实践,重心下沉、关口前移,建立条块结合、专群结合、防治结合的严密防线。六是坚持自力更生与国际合作相结合,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举全国之力调动资源和力量,同时积极开展国际抗疫交流合作,并力所能及提供支持帮助。这些经验在实践中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应当倍加珍惜并持续优化完善。
专家学者座谈会后,我国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迅速稳妥处置了北京新发地、辽宁大连、新疆乌鲁木齐等聚集性疫情,积累了超千万人口城市、港口口岸城市、边疆民族地区等应对处置经验,实现了在2—3个潜伏期内有效控制住疫情的重要成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及时研究、把握规律,进一步将实践性成果巩固为制度性成果,形成更具指导性、操作性的突发聚集性疫情处置指南。概括起来,一是发现疫情后立即启动应急响应,科学划定风险等级区域,迅速开展流调溯源,对社区实行精准管控。二是以核酸检测为核心扩大预防,力争3—4天实现所在地市人员检测全覆盖。三是坚决集中隔离,准备足够数量的隔离场所,感染者、密接者、次密接者全部集中隔离。四是一旦病人超过两位数,坚决腾空一所500张床位以上医院,集中收治。五是每天发布信息,稳定社会情绪,科学引导预期。
9月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召开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凝炼和阐释了抗疫斗争的中国方案、中国经验、中国精神,对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提出新要求,极大地激发了我们的斗争勇气和力量,坚定了夺取疫情防控最后胜利的决心和信心。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国内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暴发疫情的风险仍然存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很大,随着秋冬季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到来,防控工作更加艰巨复杂。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弘扬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进一步完善常态化防控机制,对防控漏洞再排查、防控重点再加固、防控要求再落实,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及时妥善处置聚集性疫情,坚决防止疫情反弹。
三、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髓,准确把握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的基本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改革发展的方向、定位、思路和要求,为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持公益属性,强化政府责任。公共卫生是典型的公益事业,具有明显的群体效应与正外部性。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各级疾控机构、公立医院和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义无反顾、冲锋在前,整建制、无障碍接管病区或医院,争分夺秒、心无旁骛与病魔搏斗,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每一位病患,确保不因费用问题影响就医,政府主导、公益性主导、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主导的公共卫生体系优势充分彰显。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要把保障人民安全和健康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毫不动摇坚持基本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落实政府领导责任、保障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把重大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纳入对各级党委、政府的绩效考核,推动完善制度、扩展服务、提高质量,保障好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坚持预防为主,推动关口前移。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加大预防方面的投入,可以从源头减少疾病发生,显著降低社会医疗成本,减轻群众疾病负担。新冠病毒是人类历史上最难对付的病毒之一,至今没有特殊药物,但通过采取社区管控、减少人员出行和聚集、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集中隔离等综合防控措施,可以有效阻断病毒传播蔓延。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要立足更精准更有效地防,从健康影响因素的广泛性、社会性、整体性出发,抓源头、治未病,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促进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努力使群众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以较低的成本实现较高的健康绩效。
坚持法治思维,实现依法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劲的时候,越要坚持依法防控,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要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发力,构建体系完备、相互衔接、运行高效的法律体系,科学界定中央和地方、政府和部门、行政机关和专业机构的职责,实现依法治理、有序参与和科学管理。同时,做好法律法规普及工作,提高全民守法意识,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坚持改革创新,完善制度保障。我国现行公共卫生体系是经过长期实践逐步形成的,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暴露出短板和不足,主要是能力不强、机制不活、动力不足、防治结合不紧密等问题。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要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主动应对新挑战,全力推进公共卫生领域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要加强制度建设,该坚持的坚持,该完善的完善,该建立的建立,该落实的落实,一体推进坚持和巩固制度、完善和发展制度、遵守和执行制度,着力增强卫生健康治理体系整体效能。
坚持平战结合,提高处置能力。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迟缓一分就可能贻误战机。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要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评估、研判、决策、防控协同机制,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防控机制和救治体系,规划好多种医疗物资和专业人力资源的补充途径和保障方式,做好国家和地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建设,夯实基础,高效准备,积在平时,用在急时。同时要强化风险防范,提高监测预警敏感性和准确性,及时发现潜在性、苗头性的公共卫生事件。
四、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着重从8个方面对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作出部署和要求,每个方面都有丰富内涵。卫生健康系统将全面准确领会,坚定不移落实到疫情防控和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之中,落实到政策制定、项目规划和工作落实全过程。
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和水平。把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作为当务之急,完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改进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机制,强化发热门诊、药店等哨点监测作用,健全信息报告、风险评估和发布制度,提高早期发现和科学预警能力。促进现场流调和信息化技术的结合,打造高水平的流调人员队伍。加强实验室网络建设,提升病原体快速甄别鉴定和追踪溯源能力。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实现监测预警、风险研判、专业决策、应急处置一体化管理,做到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完善国家传染病防控法律法规体系,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并建立定期演练机制,提升应急响应和处置能力。
乌鲁木齐市疾控中心全力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图为2020年7月25日,乌鲁木齐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对一家海鲜市场外环境进行采样。新华社发 宋宁/摄
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围绕解决好制约国民健康改善的全局性、根本性和长期性问题,强化早期干预、综合施策,持续实施15个专项行动,推进防、治、康、管融合,推进政府、社会、个人落实健康责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创新更加有效的社会动员方式,加强卫生城镇和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推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管理转变,夯实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基层基础。完善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健康教育水平,移风易俗,把抗击疫情期间形成的一些健康文明生活习惯固化下来,引导群众形成符合自身和家庭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
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快推进疾控机构改革和能力建设,优化完善职能设置,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网底,建立上下联动、防治结合的分工协作机制。推动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改善疾控中心基础条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坚持保障和激励相结合,创新科研和社会化服务机制,调动机构和人员的积极性。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强化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防控职责,增强传染病救治能力,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深化医教协同改革,建立适应现代化疾控体系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机制,拓展职业发展空间,吸引更多人才参与公共卫生事业。
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图为医务人员在移动P3实验室展开工作。国家卫健委供图
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优化医疗资源合理布局,抓住国家“双中心”、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契机,着力打造高水平医院,带动区域内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为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提供有力支撑。根据区域疾病谱和重大疾病临床需求,加强学科规划发展,加快技术创新应用,打造品牌学科、培育优势学科、扶持薄弱学科,引领医疗技术快速发展,全面提升医院综合实力和服务能力。完善中西医协作机制,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中医院应急和救治能力。培育、凝炼高质量发展的医院文化,进一步弘扬职业精神。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完善科技创新政策环境,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推进健康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新布局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完善平战结合的疾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科研攻关体系,支持协同开展重大传染病病原体溯源、致病机理、检测试剂、诊疗救治、疫苗等全链条研究。加大卫生健康领域科技投入,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加快补齐我国在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医药卫生、医疗设备等领域的短板,提高国产药品、医疗器械和疫苗国际竞争力。重视生物安全风险,提升国家生物安全防御能力。深化科研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造有利于优秀科研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履行国际义务,主动参与国际公共卫生安全事务,密切同世界卫生组织和相关国家的友好合作,加强国际间传染病风险监测预警、信息互通和技术合作,深入参与相关国际标准、规范、指南的制定,创新卫生援助机制与合作模式,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