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2012年考上大学生村官,之后挑起村书记、村主任的重担,至今已经在基层工作8年多。全国人大代表李洪亮扎根农村,一步一个脚印为村里带来的变化有目共睹。记者实地看到的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新合镇涌塘村,农家小楼错落有致,水泥路蜿蜒如带,稻田、果园基地生机勃勃,乡村在夏日艳阳里生长出蓬勃诗意。请跟随记者一起来看李洪亮怎样带领传统农业村走出一条脱贫致富路……
2020年5月23日,全国人大代表李洪亮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摄影/新华社记者 范帆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王萍 通讯员吴梦茹9月18日北京报道:青山碧水间,一栋栋农家小楼错落有致,一条条水泥路蜿蜒如带,一片片稻田、果园基地生机勃勃……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新合镇涌塘村,在夏日艳阳里生长出蓬勃诗意。
“现在村里的生活越来越好了,要感谢党的扶贫好政策,也要感谢我们的好支书李洪亮。”提及村里日新月异的变化,村民们无不感激地说。
7月17日,记者见到李洪亮时,他刚从九江市柴桑区城门湖防汛一线匆匆赶来,鞋上沾满了泥水。皮肤黝黑,话语真诚,脸上总挂着笑容,是这位89年出生的小伙子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带领村民致富的过程,就是锻炼自己的过程。”回顾扎根涌塘村和村民们一起奋斗的8年,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新合镇武装部部长、涌塘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洪亮倍感充实欣慰。
涌塘村来了位年轻支书
2012年,大学毕业的李洪亮通过考试,被分配到涌塘村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初来乍到,村民们并不买这个“学生娃”的账。“刚来时,乡亲们对我客客气气,但遇上事不会想到我,都直接找本地干部。”李洪亮说,自己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但要取得村民们的信任并不容易。
涌塘村是一个移民新村,共有村民426户1968人。因新村建成多年,陈年杂物、垃圾占道等问题凸显。从村庄环境整治着手,李洪亮带着村、组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征求意见。短短一个月内,村里所有的杂砖砂石得到有效清理,堆积在村各个角落的60余吨生活垃圾被清运一空,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实事好事一件接着一件干,李洪亮用实干实效把“满意”写进了百姓心里。
2014年12月,在村“两委”换届中,年仅25岁的李洪亮高票当选为村委会主任。2015年6月,他担任村党总支书记,挑起村书记、村主任的重担,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成为他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为什么要扎根农村和农民们在一起,而不是到城市里去谋一份体面工作?李洪亮告诉记者,“我老家就在隔壁乡镇,从小在农村长大。从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后,我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在城市里当一名老师,而是选择到农村做基层工作。能够到涌塘村从村官做起我特别高兴,因为我对农村很有感情,知道农村发展的不容易。”
“我心里一直在想,要是能用自己的努力给农村带来一点改变那该有多好。”李洪亮说,当上村支书后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在兴村富民上多想办法,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全国人大代表李洪亮(左二)和村民们在一起。(李洪亮供图)
让村集体经济成为永远不会走的“帮扶队伍”
7月正值小龙虾上市的时节,在涌塘村一片片“稻虾共作”的水田里,村民们正忙着下网、收网,小龙虾一筐筐装箱运走。李洪亮介绍,因为正处旺季,每天都有1000多公斤小龙虾从这里“蹦”到江西九江、南昌等地百姓的餐桌上。
“涌塘村的小龙虾在市场上很抢手,这得益于我们这里的水质好,小龙虾肉质鲜美。”李洪亮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近年来,涌塘村在李洪亮带领下,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发展“稻虾共作”产业,实现了“套种套养、一田双收”,田地出租户租金从以前的200元/亩提升到500元/亩,而种养殖户的收益从500元/亩增至2000元/亩。目前,村里已经形成虾稻、虾藕共作基地1500余亩,年产优质小龙虾45万斤、优质大米500吨、优质莲藕800吨,年产值达850万元,2019年带动贫困户年均增收3000余元。
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来,李洪亮带给涌塘村的变化有目共睹,村集体经济发展成为强村富民的“新引擎”。“发展经济既要‘量力而行’,也要‘尽力而为’。农业产业发展要根据地方特色,不盲目发展,不追大求全,要选准自己的项目和产业。”李洪亮表示,要壮大村集体经济,留下“一支永远不会走的帮扶队伍”。
立足自身谋发展。“四季果园”“特色葡萄”“畜禽养殖基地”……如今,涌塘村的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多点开花,已结出丰硕果实。其中,“四季果园”为涌塘村自2019年以来全力打造的扶贫产业基地。该基地通过“村集体+产业扶贫资金支持+公司”模式,一期投资200万元,村集体以“土地资源”+出资40万元入股合作,占股35%,已与合作方签订协议,年保底收益不低于4万元/年。果园占地300亩,春有草莓,夏有樱桃,秋有猕猴桃,冬有蜜桔,共计12种,以瓜果种植为基础,以农业技术创新为特色,预计年产量6万公斤,产值150万元,村集体收入预计增收10万元/年。
“‘四季果园’自2019年建设以来,一方面能给予贫困户一定程度的分红,另一方面也能解决贫困户就业问题。”李洪亮介绍说,涌塘村大力发展有机特色大米,打响品牌,为村民谋发展、谋幸福。还鼓励引导优秀青年创办加工企业,村内已有一家服装加工厂、一家雨伞加工厂,解决近百名留守妇女、老人和贫困户就业。2020年还计划申请扶贫车间,带动贫困户增收。
全国人大代表李洪亮(右一)到村民家走访。(李洪亮供图)
让贫困户用勤劳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涌塘村共有贫困户31户91人,为了帮助他们早日脱贫,李洪亮上门走访,了解情况。“涌塘村的贫困户大部分都是因病、因残致贫,要实现脱贫摘帽,就必须让群众健康得到保障。”李洪亮介绍,村里帮助贫困户熟悉对接国家相关的健康扶贫政策,让他们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减免报销。2019年,涌塘村31户贫困户住院医疗费报销总金额近60万元,报销比例高达91.31%。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单一给予物质扶助并不能实现真正脱贫。李洪亮致力于激发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引导他们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使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吴从平是李洪亮结对帮扶的贫困户之一,由于脚有残疾,妻子体弱多病,还有一个正在读书的外孙,之前生活十分困难。为了改善吴从平一家的生活条件,李洪亮除了帮助他及时对接健康扶贫、兜底保障等优惠政策,获得相应的减免报销和补助,还给他积极介绍工作。
“扶贫更重要的是扶志。”李洪亮说,“吴大哥虽然身体残疾,但我们还是希望他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用勤劳的双手摘掉贫困帽子,创造幸福生活。”为此,李洪亮多方沟通协调,为吴从平申请了村农家书屋管理员这一公益性岗位,每年可赚3600元;并将其纳入涌塘村2019年产业项目帮扶对象;疫情期间又安排他值守卡口,每月可领200元。
采访当日,李洪亮带记者来到吴从平的家。宽敞明亮的堂屋和卧室,冰箱彩电一应俱全……阳光照进房间,倍显亮堂和温馨。“洪亮来啦,快坐快坐。”吴从平的妻子曾玉平热情地招呼道,“你吴大哥出门啦,待会儿就回来。”“最近生活还好吧?有什么困难吗?上次您外孙想要个积木,我这次给您带过来啦!”李洪亮边递上积木边与曾玉平拉起家常。
“如今生活条件比以前是翻倍的好了。村里帮扶力度大,现在我在‘四季果园’工作每天能赚90元,我外孙也在2019年度获得了750元的义务教育阶段非寄宿生补助。”曾玉平感激地说,“这都是托了我们李书记的福啊!”李洪亮腼腆一笑:“没有没有,是你们勤劳肯干,托了自己的福啊!”
目前全村31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帮贫困户树立对生活的志向和希望,才是真正的脱贫,脱贫路上决不能让一户贫困户掉队。”李洪亮的话语格外坚定。
全国人大代表李洪亮在稻田里。(李洪亮供图)
融合发展带给农民的好处实实在在
这些年,在李洪亮的带领下,涌塘村从脏乱差的“后进村”华丽变身成宜居村,先后荣获“省级生态村”“市级基层党建示范点”等荣誉称号。而他本人也被评为“江西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西省优秀大学生村官”。
“脱贫不返贫”是巩固脱贫成果的试金石。如何确保脱贫后不返贫,李洪亮有他的想法。“一方面要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各项事务中的带头作用,确保脱贫不脱政策,继续关注这些脱贫户的生活情况;另一方面,要继续想方设法壮大村集体经济。”李洪亮解释说,村集体经济壮大后,村里就真正有经济实力做帮贫解困的工作。如果村集体经济比较弱,那帮贫解困的压力其实就交给了政府和社会。
正是因为有对村集体经济作用的清醒认识,李洪亮在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上下足了功夫。据了解,涌塘村的集体经济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主要的方式就是一方面想方设法盘活集体资源,另一方面通过资源入股引进龙头农业企业,实现股份分红。
谈及未来,他的眼睛闪着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给农民的好处实实在在。2019年涌塘村启动一二三产融合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项目建设,为种粮大户提供稻谷烘干、大米加工等服务,既解决种粮大户的后顾之忧,也可增强村集体经济。现在项目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接下来,涌塘村还将打造四个农产品融合发展产业链,分别是瓜果、莲藕、优质水稻和小龙虾,预计产值3500万元,将带动就业岗位200个。加上其他各项产业入股分红,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突破百万元。”
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只要拼搏实干,传统农业村也能走出一条脱贫致富路。”李洪亮说,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村民,发挥帮贫解困作用,进一步改善村庄人居环境,带领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在这条脚沾泥土、情系民生的脱贫致富路上,他还将继续用实干“力度”传递积极作为的帮扶“温度”……